行业要闻

ASSOCIATION ACTIVITIES

勤学苦练出本领

 

谢锡昌自24岁来到药店后便师从赵桂华师傅学习泛制水丸,致力于手工泛制水丸技艺传承已达30多年。赵师傅给他上的第一课,并没有讲什么制作技法,而是讲自己做学徒时的一些事。

“我师傅手中拿着一根小木棍,站在旁边看着我的每一个动作,只要是有一点儿不规范、不标准,手中的小木棍就会敲打在手、胳膊甚至头上。开始有些怨气,但当熟练地掌握了这门技艺之后,就明白了师傅的用心良苦,动作的不到位、不规范都会影响到成品的质量。”赵师傅对谢锡昌说,“我虽然不会拿木棍去敲打你,但我对你的要求也会非常严格和严厉。”

起初,谢锡昌觉得随着现代化生产和科技的进步,传统手工制丸是一种落后的技艺,费工费时。后来在师傅的教导下他才明白,手工泛制水丸技艺有着一人一方、单方特制的优势,恰好满足了顾客的个性化需求,是现代化流水线加工无法取代的。这项技艺之所以能传承几百年,靠的是一代代同仁堂人对工作的执着,对技艺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

经过师傅悉心指导和自己不断练习,他从第一个星期只能做两份药到一个月后就能与大家完成同样的任务。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就像是昨天的事情一样。谢锡昌说,这期间手被竹匾扎进刺,胳膊肩膀酸痛难忍,但刻苦训练不能停。即便是现在,他的手臂上也时常贴着止痛膏药。提起这些伤痛,谢锡昌都会满不在乎地说:“泛制水丸是个力气活,时间长了难免会受一些伤,已经做了半辈子的水丸,现在都习惯了。”

 

刻苦钻研攻难题

 

随着工作中接触的药方多了,谢锡昌的专业技艺也在不断提高。遇到有特殊需求、私人订制的情况,他认真钻研,想尽最大的努力满足顾客需求。

曾经遇到过一位顾客要求专属定制豌豆大小的水丸,比正常绿豆大小的水丸要大出很多,需要考虑到起模子的数量,还要预估烘干后水分会蒸发多少。谢锡昌凭借日常积累的经验,一次成型做出了让顾客满意的成品。

还有一次他接到一份以灵芝、虫草、藏红花、西洋参四味药组方的贵重药,心想这么贵的药材,一定要将损耗降到最低。可灵芝当中的纤维含量很大,药粉中絮状物很多不易成型,他反复琢磨,靠着娴熟的技艺将这份药的损耗降到了5%以下,保障了患者的利益最大化。

按他的话说,是顾客的需求激励着他不断钻研进步。2016年谢锡昌研制出手工泛制水蜜丸剂型。这是在水丸的制作原理基础上创新的,此种方法比手工塑制法简单,丸粒小且光滑圆整、易于吞服。经过他的反复试验,攻克了蜂蜜和水的比例不好掌握的技术难点,并对加工后的水蜜丸开展了稳定性测试,最终生产出了“光、亮、圆”的水蜜丸。

 

薪火相传守初心

 

作为师傅,谢锡昌十分注重对徒弟们言传身教,在实际工作中传、帮、带,加快培养青年技能骨干,对待无论是本单位或外单位代培的徒弟都一视同仁、严格要求。

他始终记得师傅曾说过,做水丸讲究精细,要想干好,就得用心、用脑,还得不惜力。如今,他把这句话传授给了徒弟们。他说,在他心里最大的愿望就是能为同仁堂手工泛制水丸这项传统技艺多培养一些后辈人才,尽自己所能,让这项技艺走的更长远。

他曾多次参加社会媒体采访拍摄和现场手工制作水丸展示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项传统技艺的魅力。面对未来,他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坚持初心,继续在工作岗位上,脚踏实地弘扬中医药文化,将非遗传统技艺好好传承下去,为同仁堂金字招牌增光添彩。

2022年首都劳动奖章获得者谢锡昌:小小水丸中的匠人匠心

首页    媒体报道    2022年首都劳动奖章获得者谢锡昌:小小水丸中的匠人匠心